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发布者:苏瑞发布时间:2009-09-03浏览次数:21

一、《纲要》出台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纲要》用了很大篇幅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宏大的规划,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对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指出:“加快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统筹城乡和省内外各类群体劳动者就业。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构建全国性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职业病防治。”,要“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2年,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保率达到9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率达到8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其中,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保。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大力推动所有用人单位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建设国家级工伤康复基地。逐步建立覆盖城乡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要建立全社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门人才,无疑对于在全省高校很少设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

二、兄弟财经院校的经验与启迪

兄弟财经院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211重点高校,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另一类是与我们接近的省属财经院校,如浙江工商大学。兄弟财经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1.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尤其是就业取向进行设置,学科方向各有侧重。基本上是以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为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的不同模块中结合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和就业方向进行了取舍和添加,专业方向各有侧重,体现出各院校的不同特色。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学院设置了保险学、保险学精算方向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西南财经大学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浙大选择了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侧重于计量、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南京大学选择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个方向,课程设置却侧重于社会学方面;东南大学是医疗保险方向,同时还侧重于商业保险;浙江工商大学设有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方向,课程设置侧重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区管理;广东金融学院侧重于劳动经济学。

2.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上,211财经高校突显研究型,重视研究型教学和科研;而其他院校侧重应用性,教学贴近实践。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211高校基本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上。而浙江工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教学方式上除了理论教学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员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环节我们薄弱,应强化。

3.在教师社会交流和教学研讨方面,广建交流平台。高校都非常重视校际之间的社会交流以及与实践部门的互动。不同的是211大学更多地重视与国外重点大学以及香港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而一般院校更重视与国内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如浙江工商大学,每年举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研讨会,邀请国内众多高校以及浙江省劳动部门、社保部门、保险部门、社区以及企业各方参加,不仅进行专业上的学术交流,而且重点对专业建设、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讨,对此,我们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

这些兄弟财经院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第一,找准符合地区和学校规格的某一方向,集中设置课程;第二,重视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第三,重视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三、探求符合公司实际同时对接现代服务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司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刚刚起步建设,2008年第一届招生,团队严重不足,图书、实验室等办学条件都相对较弱,这是公司实际;而从社会需要看,我们要贯彻《纲要》和教育厅文件,“对接现代服务业”。同时,全球性金融危机,老员工就业日益艰难,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员工适应性培养。针对以上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增设劳动与就业专业方向、扩大办学规模。

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不仅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也是《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其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目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劳动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完善劳动关系在珠三角地区更有着特殊意义。根据公司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创办初期公司团队情况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新增劳动与就业方向;同时争取2010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能招生两个班,人数120人左右,这不仅是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而且也为《纲要》中“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人才支持

2. 研究培养总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本专业主要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纲要》、对接现代服务业,制定总体培养要求为“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贴近社会实践”,根据培养总要求来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如下改革

第一,将专业基础课向学科基础课方向转化,突出公共管理学科大类,如设置高等数学、经济学概论、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照顾到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同时拓宽相关学科的通道。如强化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强化劳动关系等课程,这既是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应是拓宽员工就业方向的要求;

第三,专业限选课模块化设置。

3. 研究教学模式改革,探讨2+1+1的培养模式。

大学一年和二年级,应强化通识教育;大学三年级,应强化专业教学;大学四年级,强化社会适应性培养,从而形成2+1+1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力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为真正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公司大学一年和大学二年级该专业之所以强化通识教育,提倡夯实基础,主要基于我们是普通院校和员工就业面较广状况考虑的,这应该是我们这类院校的培养特色。从教学模式上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考试成绩都应当做适当改革,这也取决于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4.强化实践教学,争取与实践部门强强联合。

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和培养体系中地位日益重要,作用日益加强,尤其目前老员工就业日益困难,要求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实践、贴近社会。与实践部门合作,一方面既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也把实践工作者请进来与员工教师互动;另一方面与劳动、社保相关部门联系洽谈,带领员工走出去,提早认识专业、认识实践、认识社会,为专业学习、为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准备增加实验教学,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重点学科,增加实验课时;机会成熟时建立实验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5.加强团队建设,调整科研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8年第一届招生以来,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加大了建设力度,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团队严重缺乏,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团队。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通过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加强团队建设。一方面通过考博、访学等不同渠道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合作,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机会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同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做兼职教师。此外要加快引进专业教师4名,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优秀团队。

加强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调整科研方向,力争科研与纲要对接、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广东省社会保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不同就业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社会保险筹资渠道依然单一等问题。面对这些社会保障问题,今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重点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吸引力、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